陶景玉自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武帝本身没有多大的夺嫡希望,可是他却一眼看出了,对方绝对有着夺嫡的野心。而且当时武帝的身边虽说有着胡兴武这员猛将,可是谋士方面,京中有识之士也大多集中在那几名有大希望登基的皇子府中。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更何况陶景玉在他身后,看到的除了野心,还有一种隐藏的枭雄气质和能力。
于是在陶景玉的帮助之下,武帝韬光养晦,在几大皇子疯狂为了夺嫡而大打出手时,他却在暗地里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党羽。而那长达小数十年的夺嫡之争,也让先帝颇为头疼。
但是当武帝逐渐势力扩张时,他最终还是被他的那些兄弟发现了野心,那些皇子们联合陷害武帝。眼看着武帝即将被暴怒的先帝废掉,甚至处死时,是陶景玉冷静应对,发现了对方的伪证破绽所在,然后指挥着胡兴武等人上书请求先帝给予自白的机会,在经过一番破案之后,终于还了武帝一个青白。
而在武帝嫡位即将确认,其他皇子眼看争夺无望之时,他们竟铤而走险,联络外部军队,试图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入京师,强行夺权。也是陶景玉事先发现了端倪,在事变即将爆发的前期,陶景玉借着宫廷宴会之时,将武帝的重要家眷和先帝,全部安置在宫殿里,同时暗地里联络武帝收买的禁军将军,控制住宫门。
在事变的瞬间,陶景玉配合禁军将领擒下了和诸皇子勾结的一干太监和禁军,然后死守宫门。任凭叛军如何攻打,都无法沦陷皇城,而陶景玉让胡兴武率领一队精兵,杀出重围,前往附近的州城,用圣旨调动地方军勤王。在陶景玉的机智指挥下,禁军死守住了皇城,直到胡兴武带着援军赶至,击败了叛军。
待到武帝继位后,陶景玉拒绝了他开出的宰相一职,只接受了三等伯爵的爵位,然后以幕僚之身,帮助武帝行事。做为一个从基层做到现在的谋士,陶景玉自然知道,武帝是个可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的帝王。他在武帝登基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对方保持距离,他不愿意接受宰相之位,就是担心被对方给兔死狗烹。
不到三年,陶景玉便以身体不行,常年卧病的缘故,乞骸骨致仕。经过数次请辞,他终于得以还乡。而同为武帝心腹,以及好友的胡兴武,却对陶景玉那套功成身退,以免兔死狗烹的道理不以为然。结果后来的情况,证明了陶景玉的想法是正确的,胡兴武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而陶景玉也没有被武帝忘记。
武帝几度征召陶景玉去京师,可是陶景玉却以各种方法躲避,最终甚至以假死的方式躲避。不过后来武帝没多久都驾崩了,陶景玉得以善终,不过在民间,陶景玉的事迹经过历代文人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代谋士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