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太子,你知道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太子吗(今日一更)
八月十三,帝归长安。
八月十五,中秋团圆。
皇帝下旨,长安城免宵禁七日。
长安城中一时沸腾。
……
过了中秋节,长安百姓依旧热闹。
李承乾站在两仪殿门口,看向远处的长安城,广阔无边,一眼难看到尽头。
尚书右仆射赵元楷站在李承乾身后,拱手道:“回陛下,陛下回京,长安粮价涨了八厘。”
“八厘,这么多的吗”李承乾忍不住的侧身。
赵元楷拱手道:“回陛下,这是朝中官员和诸贵戚回京必然导致的,不过多年以来,百姓已经习惯,所以在陛下回京之前,百姓家中早已储备好到明年三月的粮食,如今粮价虽涨,但百姓购买不多,影响不大。”
李承乾笑笑道:“看样子,朕明年三月还是得东巡洛阳,才能让长安的粮价跌回去。”
“是!”赵元楷拱手,低头道:“明年四月,江南的粮食就会抵达长安,加上陛下离京,朝中官员和贵戚离京,粮价应声而落,对百姓是一件好事。”
李承乾侧身看向稍后方的李象,说道:“太子,赵卿从司农卿到太常卿,到尚书右仆射,这些事情,他一直都在做,一直都在关心,这一点上,你要多向他请教。”
“儿臣领旨。”李象认真拱手,然后又对着赵元楷,拱手行礼。
赵元楷赶紧拱手还礼。
李承乾微微摆手,然后看向李象道:“这些事情你要多留意,长安城的粮价,布价,肉价,到了冬天,还需要关心财货的价钱,这样,你才能对长安城的一切了如指掌。”
“儿臣谨遵父皇训示。”李象郑重的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转身朝着丹陛走去。
赵元楷,还有杜正伦,薛仁方,张大象四人站至一旁。
李承乾看向李象道:“高真行担任地方刺史多年,苏均也去了辽州,还有狄仁杰也在安东做出了成绩。
这些年,朕多让他们与东宫通信,诸事东宫也多有参与,太子,朕给你半个月的时间。
半个月之后,朕要在武德殿,向你,还有东宫诸臣问政,你的弟弟们也都会到场,你做好准备。”
李象神色一紧,躬身道:“儿臣领命。”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走上丹陛,最后在御榻之上坐下。
群臣齐齐拱手道:“陛下!”
李承乾抬头,说道:“如今朝中之事,虽然以征伐吐蕃为主要大事,但其他诸事亦不可耽搁。”
“回陛下!”杜正伦站了出来,拱手道:“去年高句丽平定之后,将士回朝,诸方赏赐已全部安排到位,地方州县的赐田也无有耽搁,全部发放了下来。”
李承乾微微点点头,稍微放心下来。
地方世家侵田隐田之事,是每年都必须要查一查的,不然人心贪念再起,谁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另外,钱监和千牛卫,还有刑部大理寺,在淮南道查获了两起私铸恶钱之事,清查百余人,牵连上千。”杜正伦面色凝重的拱手,说道:“恶钱之事又多与私盐有关,故而在淮南道多有泛滥,明年还需再查。”
大唐盐政并不专营,但是每过关卡,城池,还有市集,都会课以重税,便是世人知晓盐利甚重,不会轻易让世家和豪族将其中的利益占尽。
有一些地方百姓,不愿意交付税收,便越过关卡,避过城池集市,私下贩卖。
有的则与地方豪强胥吏,甚至官员合作。
以获暴力。
这些私盐在贩卖给地方豪强和胥吏的时候,难以拿出正钱,所以便有人私铸恶钱,以示通行。
最后导致淮南恶钱泛滥。
李承乾轻轻敲敲桌案,说道:“铸钱之事并不易于,其中最重便是火炉,火炉便有烟,散播四方眼线,小心察查。”
“臣领旨。”杜正伦认真拱手,但眼底闪过一丝无奈。
皇帝说的他又何尝不知道,但是想要继续深查并不容易。
不过他又能说什么呢,皇帝让他查,这些便是他的责任,难道要皇帝亲自去想办法,去淮南道查这些事情吗
那样的话,还要他这个中书令有什么用。
“对了,这两年,粮种改良的事情,进展如何”李承乾侧身看向赵元楷。
稻种虽然是杜正伦带回来的,但在移种改良之事上,还是要看赵元楷。
赵元楷认真地拱手,道:“回陛下,进展虽然有一些,但不多,还需要时间去琢磨。”
“大量筛选的过程。”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能放就放出一些种子去,让百姓种植,只有有了量,真正的良种才能够选出来。”
“臣领旨。”赵元楷认真躬身。
李承乾微微沉吟道:“吐蕃也有粮食,将来拿下吐蕃之后,爱卿派人去吐蕃走一趟,将那里的粮食也纳入筛选之列。”
“是!”赵元楷再度拱手。
“好了,便这样吧。”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诸事诸卿多劳累,多用心些。”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
“嗯!”李承乾起身,道:“就到这里吧!”
“臣等恭送陛下!”群臣齐齐躬身。
……
走出两仪殿,李承乾坐在御辇上,朝着立政殿而去。
大唐攻伐吐蕃,必须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毕竟将来要面对的,是唐古拉山后,拥有数百万百姓的吐蕃。
如果吐蕃人真的不顾一切的要抵抗大唐,几十万大军他们都能拉的起来。
必须要慎重。
御辇在立政殿落下,苏淑站在门口,对着李承乾福身道:“参见陛下!”
“皇后平身。”李承乾微微伸手,搀起苏淑,然后一起迈步走进了立政殿。
内殿之中,李承乾靠在软榻上,刚喝了一口茶,苏淑这个时候将一本奏本递了过来。
李承乾下意识的诧异。
苏淑微微福身,说道:“陛下,这是宗正寺和太常寺,还有礼部,筛选出来的驸马人选,一共二十三人,请陛下过目。”
李承乾有些无奈的接过,说道:“皇后这半年在长安,就做这件事情了”
苏淑伸手,轻轻的捶打按摩李承乾的胳膊,说道:“臣妾知道陛下不让人福昌儿这么早嫁人,但吐蕃赞普的事情臣妾总害怕还会发生。
他日若是回纥国王,或者其他什么王子也来请婚,难道陛下也要像如今一样将其灭国吗”
李承乾微微一顿,他叹息一声,将奏本放在一旁的同时,说道:“皇后说的有理,便这样吧。”
“那这份东西。”苏淑拿起了奏本。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让太子去见一见这一些人,每一个都见一见,最后选出一个三人名单来,到时候皇后再挑,皇后挑出的人选便是驸马人选。”
苏淑一愣,看着李承乾道:“臣妾以为陛下起码会自己一一挑选的。”
“朕不是适合挑选的人。”李承乾摇摇头,说都:“朕心中杂念太多,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其他事情影响,最终选出不适合当驸马来。”
苏淑放下奏本,轻轻的帮李承乾按摩,同时问道:“陛下心中有事”
“还是吐蕃的事情。”李承乾抬起头,平静的说道:“军中的将领,朝中的粮草运输,这里面牵涉到了无数的人,朕也不知道朕会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这是朕不想的。”
“是!”苏淑点头,说道:“陛下说的对。”
“哎!”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烦心的事情不止这一件,明年初,张公就要致仕了,之后会有一大批老臣致仕,到了吐蕃灭国之后,会有大量的官员调动,甚至就连舅舅……朕需要现在就开始布局。”
“是!”苏淑赶紧用力的点头。
她为女儿选驸马是为了选一个合心的人,而不是让皇帝当作筹码去利用的。
李承乾抬头看向苏淑,说道:“皇后可以多看一些,太子选的如果不合心意,就让太子重新去选。”
“象儿会选个好驸马的。”苏淑微微点头
李承乾笑笑,说道:“自己妹妹一辈子的幸福,就在象儿他自己的手上了,看他自己怎么选了。”
苏淑没好气的白了李承乾一眼,说道:“哪有这样对自己儿子的。”
“你看,这就是朕。”李承乾微微摆手,说道:“朕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将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
让李象给福昌儿选驸马,不仅是在考验李象的眼力,同时也在考验李象的心性。
如今的李象,是监国多年的皇太子,对于权力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
公主出嫁,皇帝又将挑选驸马的权力交给了他,他会怎么做?
他身边的人会怎么做?
这是一个巨大的是非漩涡,没那么容易跳出来的。
当然,最后把控一切的权力都在李承乾的手里。
如果他最后不满意,三个人选他都可以全部否掉。
就看别人如何猜度他的心思了。
李承乾躺在床榻上,随即轻轻苦笑,做皇帝做的久了,很多事,思绪总是朝着不受控制的方向跳转。
军中的士卒调动……
李承乾轻轻的闭上了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