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发教授曾经问过贺兰一个问题,调味品厂只做油辣椒一个品类的产品是不是有些过于单调了,要不要再多开发几个品种,比如糟辣椒、酱辣椒之类。贵州的辣椒品质好,不论怎么做都可口,调味品厂又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农副产品的合作协议,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供应,完全可以做到百花齐放。
贺兰不好意思说自己只吃过油辣椒,对其他品类知之甚少,更不能说她只知道油辣椒会畅销几十年长盛不衰,对其他的毫无印象,于是她只好搪塞周教授,号称她准备先把油辣椒的名声打响,之后再徐徐图之。
况且谁说油辣椒的品类单一了?香菇油辣椒、香辣脆油辣椒、干煸肉丝油辣椒、牛肉、鸡肉,细分品类简直不要太多。
周教授觉得有道理,先把最擅长的油辣椒搞出名堂来,不愁以后其他品类占不到光。于是贺兰提供主要配方架构,周教授再将配比进一步精确,汝辉调味品厂的首批拳头产品便这样应运而生。
为了这批油辣椒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贺兰可谓殚精竭虑,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整合销售渠道上面,以至于情伤看上去很快便得到了痊愈。
在她的规划下,汝辉油辣椒依托汝辉辣条原有的销售渠道,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市场正式销售。
与辣条一样,油辣椒贺兰依旧采用的是特约经销商模式销售,即汝辉负责将产品运输到地区经销商手中,由经销商逐级向下分销。
这种销售模式的好处多多,比如市场渗透力强,能够快速覆盖下沉渠道,因为经销商才是区域内最熟悉本地市场的人。当初鼎誉国际的辣丝和脆丝始终无法快速进入终端零售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采用的是销售承包制,将销售任务全部分派到销售部个人员工身上,让员工自己去闯市场。试问有多少初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的员工能够迅速敲开当地市场的大门呢?
又比如与经销商合作大多采用的是预付款方式结算,相当程度上转移了生产厂家的资金压力,这也是之前汝辉为什么能够在寄春集团的高压之下强撑那么久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很好的避免渠道窜货,防止经销商内部大打价格战。
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销售利润经过逐级加码,最后的终端零售价明显高于最初预期。一瓶成本五元钱的油辣椒,在经过特许经销商的逐级分销后,消费者的最终购买价格为九元,利润的大头几乎都被经销商赚去了。
这种情况最令钱丽云感到开心,因为她和丈夫老徐的超市既是终端零售商也是汝辉的特许经销商,直接省去了分销步骤,一步到位享受最直接也是最高的利润。一瓶油辣椒别人卖九元,钱丽云的超市也必须卖九元,每瓶含泪怒赚四元钱。
并且因为没有与终端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所以在市场反馈方面汝辉的消息明显要滞后许多。
这个问题就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因素了,这年头的生产厂家还在秉持着千百年来的老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自信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自然不会缺少消费者。
然而贺兰来自二十年后,对老一套的弊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所以她早在油辣椒上市最初便亲自带队进行地推,主动面向消费者收集第一手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