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念正源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太渊如今的修为已至气贯周身之境。
放在武林中,相当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全部打通,内气连接构成大周天,堪称绝顶高手。
然而,在他自己看来,这不过是筑基小成,距离真正的修道之境还相差甚远。
他心中清楚,修道之路漫长而艰险,自己甚至连门槛都未曾真正迈入。
师父灵风子还在世时,他曾问过师父,道家修行的步骤与境界究竟如何划分。
自古以来,关于“仙”的说法众说纷纭,各家有各家的理论体系,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有真经妙典述说真法,却被庸人曲解;也有神棍巫婆假借神佛之名,哄骗世人,谋取私利。
因此,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却稀如麟角。
比如《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又有《抱朴子内篇.论仙》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文中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而《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
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的道人已有“鬼仙”的说法,对灵魂有所认知。
还有《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
当时的太渊,道家知识储备尚显薄弱,且混乱不堪,远不及一生浸淫其中的灵风子。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道门记载,他完全理不清头绪。
他曾问灵风子:“师父,这些神仙等级究竟孰真孰假?修道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灵风子捋了捋白须,道:“这世上道门流派众多,为师也不敢对其他道派随意评价。但就咱们内丹一脉来说,可以认为‘仙’是凡人不断修炼,不断炼化,不断领悟,精神、意识、心灵的境界,达到某一种超脱的状态。经过诸位祖师整理总结归纳,称仙分五等,法有三乘!”
太渊听闻,问道:“仙分五等?敢问师父,是哪五等?”
灵风子捋了捋那花白的胡须,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沧桑,语气幽幽地说道:“这五等仙啊……”他微微顿了顿,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思索该如何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