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是原身记忆里的粮价并不是现在的,而是以前的。
作为一名出身豪商大族的贵公子,原身确实是像之前那汪记油坊店主所认为的一样,五谷不分,基本都是饭来张口,哪里会去特意了解时下的粮价与物价情况。
原身记忆里所知的粮价,还是幼时听管家跟母亲程氏提起时,偶然记下的。
对照当时原身的年纪,那时还是万历年间。
相对晚明时期而言,万历朝因为张居正前期的改革变法,确实称得上是大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从前朝隆庆年间的隆庆开关开始,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这段时间,被称作是“隆万中兴”,也确实当之无愧。
但也就截止张居正活着时了,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彻底清算,几乎尽废张居正改革的所有制度。
但即便如此,整个万历年间的物价也仍然整体偏低。
时人有评价,“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
对于这个记载,江河感觉有些夸张的成份,并不尽然。至少两京十三省的百姓全都吃的饱饭,他就不信。以古代的生产力与社会性,再是治世与盛世,也都照样有饿肚子的穷苦百姓。
这个记录里,只能说大城市的百姓们生活相对富足。而且就算是折半,整体物价水平也仍然远低于现在的天启年间。
而且万历朝有钱也是事实,否则也支撑不起赫赫有名的万历三大征。尤其赴朝抗倭,后勤补给线拉的极长,也是耗钱最多的。朝鲜之役花的银子,比平宁夏和播州加起来花的,还要多出差不多一倍。
如果没钱,单是一场朝鲜战役就撑不下来。
所以在原身幼时的记忆里,偶尔听来的那个粮价,一两银子两石米,乃是万历年间的物价。
直到现在,江河方才发现天启年间的真正粮价,对比万历朝时,几乎涨了一倍,而且这还是处在江南地区的传统产粮区内。
尽管徽州因为山多地少,粮食产粮很少,大部分需要由外输入,但徽州却是离江浙很近,而且一路都有水路相连,运输上的消耗并不算大。所以徽州的粮价,对比江浙等粮食产区,应该也高不出多少。
倒是产粮较少的北方,应该粮价更贵。而且山东因为天灾缺粮,已经是爆发了好几轮民变。天启二年爆发的那次白莲教徐鸿儒起义,只是造成影响最大的一次。
物价上涨,尤其粮价飞涨,这就是乱世之象。虽然现在涨的还不算多,但作为穿越者,江河非常清楚,等天启帝一死,崇祯登台后,基本就是乱世的开始了。
天启做为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虽然看起来也很乱搞,整天不务正业,不问政事,经常自己一个人宅在宫里搞手工,但这位木匠皇帝的整体水平还是要比崇祯强不少的。
至少还知道扶持起魏忠贤这个阉党跟东林党打对头,避免了朝堂上一家独大。尽管魏忠贤同样不是好鸟,坐大后同样乱政,但多少也算维持住了一个基本盘,许多事还是能推行下去。
到崇祯当政后,整个就被东林党给忽悠瘸了,连负责监察百官的锦衣卫与东厂都撤了。再加上自己水平不平,越干越乱。
在粮店前驻足了片刻后,江河又带着书砚向前行去,在卖水里的摊铺前逛了一圈,并未见到有卖柠檬的,只有些卖桔子的。
农历二、三月,本来就没有太多水果上市。这又不像他前世,各种水果极为丰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鲜水果上市。再加上先进的冷藏技术,苹果、香蕉这些常见水果,更是一年到头,不分季节,全都能吃到,甚至全年都能吃到西瓜。
这个时代这时节要想吃到西瓜,那基本就只能靠做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