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戚继光在南方打倭寇的鸳鸯阵,其实就不适合完全照搬到北方战场上对付蒙古人。镇守蓟镇时,戚继光更加推广车阵,能够有效阻滞蒙古人的骑兵高速机动。
《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这两本兵书简单划分的话,《纪效新书》更适合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环境;而《练兵实纪》就更加适合用在北方开阔的环境里。
看完《练兵实纪》的九卷正集后,江河也多少有了些心得,并且做出了更加基于实际研究过的判断。
徽州地处南方,而且还是典型的山多地少地区,自然是《纪效新书》更加适用,所以他决定回头还是把重点与更多精力放在研究《纪效新书》上。
他短时间内,肯定是得暂时先窝在徽州发展。等之后找到机会,手底下又有船后,他决定不妨在沿海附近找个什么岛来当作自己的军事基地。
比如当年出身于徽州的大海盗汪直,就是在浙江海域外面一个叫什么双屿岛的地方,后期则发展到直接在日本圈了块地方当作自己的老巢与基地。
江河觉着可以完全复刻汪直的发展路线,又或者这时期的台湾也可以考虑下。眼下的荷兰刚侵占台湾不久,其实也还没做到占领台湾全境,只是占领殖民了部分地方。
荷兰人在岛上的势力与军事实力,应该还远没发展到郑成功打台湾时的那个地步。
江河觉着要是自己把兵练起来去抢台湾的话,还是有机会的。尤其这时候的台湾并不被大明朝廷当作是国土,也就更少了许多限制。
不过说到台湾,眼下郑成功他爹郑芝龙应该是也有在台湾发展,往岛上运送了不少闽粤地区的沿海流民,在岛上开垦土地。早期的台湾发展,郑芝龙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所以郑成功后来反攻清朝失败后,转头去打台湾,把台湾抢了下来当作安身之所,是有其民意基础的。湾岛上的许多百姓,都是当年他爹郑芝龙带过去的,自然都很支持他们老郑家。
郑成功今年,应该是刚出生不久,才一岁大。
而南明后期一南一北的两大军事支柱,与郑成功这位延平王齐名的西宁王李定国,今年应该也不大,才四、五岁。
李定国就是天启元年出生的,而今年是天启五年,按周岁算是四岁,按虚岁则是五岁。
想到原历史上南明后期的这两大名将,江河又不由惦记上了,不过郑成功他暂时不用考虑,人家有亲爹郑芝龙呢,何况才一岁大,还是个吃奶的奶娃娃,他就是弄来了也没什么用,给人当奶爸吗?
所以郑成功就不用考虑了,可以先行排除,倒是李定国可以打打主意,有机会的话去趟陕西,看能不能找到。
而且这事宜早不宜迟,最好赶在崇祯上位前。不然等到崇祯登基后,就差不多是陕西农民起义的时候了。
他到时候还往流民堆里跑,那不是嫌命长吗?
虽然李定国今年才五岁,但作为天才将星,自己找到的话,一手培养起来,那就是将来独当一面的大将。从小养大的,忠心更是可以绝对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