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103章 松江传来 训练奖励

第103章 松江传来 训练奖励(1 / 2)

骆骁面容坚毅,身材显得颇为精壮,江河目测其身高,估计约在一米七二,比自己略矮些。

他身上最显眼的,是自左肩斜披了张虎皮,然后用腰带在腰间扎紧。这时代可没有什么人造皮革、仿真兽毛,所以他身上披着的,必然是张真虎皮。

这时代的徽州地区还是有野生华南虎存在的,万历年间,甚至还出现过一头老虎跑进歙县城中伤人之事。

这张虎皮一批,立即让江河对骆骁颇生草莽英雄之气。他身上的虎皮,估计是自己猎的,穿戴在身上也是种彰显。

徽州虽然属于南方,按理来说应是气候温暖,尤其地理环境又是独特的群山环抱,对冷空气也有阻挡作用。但眼下已是天启五年,距离崇祯登基也就剩两年时间了。

而崇祯登基后,是明末小冰河时期高发的阶段。据说这一时期跨度极长,从元朝开始到清末,一直都是小冰河时期,而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是灾情肆虐的高发期。

早在万历年间,就已能看出迹象。到天启年间,江南等地的冬天也时有大雪,江河封冻。在原身的记忆里,也是感觉这些年的冬天越来越冷,每年下雨的次数也在减少。

这就是小冰河的气候开始影响发威了,而一向温暖多雨的江南地区都是这般天气,北方的寒冷与干旱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眼下时间进入三月,虽已是暮春时节,却仍显得有些春寒料峭,尤其早晚之时,还比较冷,也就中午有温暖如春的感觉。

江河之所以托江大中去寻人打听红薯、土豆、玉米这些美洲传来的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也正是为了应对会越来越严重的小冰河气候。

所以他此时得知这骆骁居然真寻到了红薯,自然是大喜。再又亲眼确认过无误后,当即从钱袋里取出二两银子,塞到骆骁手里,热情地道:“骆壮士辛苦了,此物于我实有大用,不知骆壮士是从何处寻得的?”

骆骁的脸上,左眼角子给挠的,伤口颇深,以致好了后也留下两条难看的伤疤。

此时面对江河二两银子的厚谢,骆骁连忙推拒道:“江公子太客气了,我也就是用一只打的山鸡换的,当不得此重谢。”

“当得,当得,骆壮士请收好。”江河又笑着推了回去,“骆壮士还是先跟我说说,此物是自何处所得?”

见江河坚持,骆骁这才却之不恭地顺势收了,然后道:“便是在徽州所得,这是我有次打猎跑到了大会山中,在一座叫葫芦村的村子里借宿,借宿的那家人姓马,当时他们做饭招待我时,饭桌上有这蒸熟的甘薯,食之颇为香甜,可抵饭食顶饿。”

“我以前也从未见过此物,便好奇多问了句,他们说是叫甘薯,是松江府一个亲戚送给他们的苗种。并说此物颇好侍弄,不用上好的水田,随便在山坡上一种,就有所得。”

“松江府?”江河闻言点点头,不由了然了。

他记得写了《甘薯疏》的徐光启就是松江府人,也就是他前世的大魔都。属于魔都CBD之一的徐家汇,就是因为此地是徐光启家乡的缘故,才特意改的名,原本那里并不叫徐家汇。

也是他之前有些想岔了,只记得红薯最初是一个福建商人到吕宋做生意时,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里偷带回来的,所以最先是在福建与隔壁的广东率先传播种植的。

却忘了徐光启既然能上那道《甘薯疏》,想必是亲眼见过,甚至都有可能自己试种过的。如此一来松江府也有,早已传播过来,自然就说得通了。

松江府距离徽州可就不远了,能顺带传过来,也属正常。而且能传过来一家,说不定其他家也有。倒是骆骁所说的大会山,算来已出了歙县,属于相邻的绩溪境内了。

点过头后,江河又接着道:“甚好,我回头会让人试种这甘薯,若是种不成功的话,还要劳烦你带路,帮我去请那户姓马的人家过来指点一番。”

骆骁立即一口答应道:“没问题。”

江河点头一笑,又谢过一回,让他自去。

接下来他让书砚从袋子里挑了条红薯,道:“你去帮我生个小火炉,把这条红薯给我烤熟。记得要用小火慢烤,可别烤焦了。”

“是。”书砚闻言,自是立即答应,然后把那一袋红薯都带下去,先行收好。

此时名单上的所有伐木工人既已到齐,江河便让江大中把所有人带到别院前面聚齐,先行点名。

江大中上次交给他的那份名单,他早已是交给了江天一,此时正在江天一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