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时,少林寺也确实曾派出过僧兵参战,不过规模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发挥的作用也没那么夸张。
不过少林寺最初派僧兵参战,主要是看在同时代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面子上。
俞大猷在真实历史上,是真闯过少林寺的武功高手,据说少林僧众尽皆服他,还专门派出寺中弟子向其学武,然后再传回少林。而当时俞大猷正在带兵抗倭,所以少林寺便派出寺中僧兵,协助其作战。
后来因为俞大猷与戚继光联手抗倭,两人的私人友谊也甚好,所以戚继光军中也有了少林僧兵助战。
俞大猷与戚继光,在当时被合称为“俞龙戚虎”。若论领兵作战与兵法等,是戚继光更胜一筹,但若论个人武艺的话,据说是俞大猷更强一些,毕竟这位是真闯过少林寺的猛人。
戚继光初版的《纪效新书》里有一篇“拳经”,而俞大猷也曾专门著述过一部《剑经》。不过虽名为《剑经》,但里面其实更主要是棍、枪等长兵器的用法。俞大猷认为“棍为艺中魁首”,练兵刃应首先要练棍。
“偶有所闻。”江河随口骆骁回了一句。
骆骁也没再多问,只是道:“罗桐练的,并不是这两样,据他自己说,是叫罗家硬功,也是祖传的。”
“也是这小子有些天赋,据说这门功夫传到他这一代,只有他练成了。而且这小子还有些天生神力,力气颇大。”
“行,那便这罗桐吧!”江河瞧了那罗桐一眼,也并无意见,选选了听骆骁的。
他对这罗桐倒也有印象,与岳子明同岁,也是个十六岁少年。长的有些略胖,个头不高,圆脸小眼,显得颇为矮壮。
骆骁当下便招手把罗桐叫过来,问了罗桐可愿做江河护卫,罗桐自是愿意,欣喜答应。
等骆骁向罗桐交待完后,江河又向骆骁道:“缺的那两人,你回头也可自己招人补上,你平日想必也有些相熟的猎户,不过万勿要找信得过的。”
“公子请放心,我晓得轻重,一定会挑信得过的。”骆骁慎重地点头答应。
江河也点点头,道:“明日若是雨停,你可安排他们分批回家,跟家里交待一声,也带些自己的行李、衣物之类。但不可都离开,此处必须有人。”
汪守信以及汪七等人都已经知道了这处地方,他必须防备汪守信狗急跳墙,再做些什么不可预料之事。所以王微既然选择了留下,他也就必须派人保护。
其实江宅中也是有些护院武师的,大户人家都少不了,必须有些武力保护,以及贼盗。不过江宅里的护院,他却不敢随意调过来。一来他调人肯定瞒不过家里;二来他把人调来后,也必会暴露这里。
所以还是从他自己练的兵里挑人更加合适与信得过,也会为他保守秘密。
挑好了护卫后,正好书砚雇来送王微的那辆马车还在,江河便叫了书砚与罗桐一起登车,坐马车回江宅。
回到江宅,母亲程氏得知他回来,也是免不了又一番担忧,找过来数落他昨晚不回来,应该提前让人给家中报信。
江河自是乖乖认错,说以后一定注意,请母亲放心云云。
认完错后,江河道:“孩儿今晚也不在家中用饭了,我晚上要在太白楼设宴招待朋友。”
程氏点点头,道:“那便去吧,可是你薪华社的那些朋友?”
薪华社那日便是在他家中创立的,程氏自然早已知道。包括薪华社的成员,也即那日登门前来拜访他的方以智、黄澍等人,程氏也都了解。
对他成立诗社,程氏也很理解与支持。时下的读书人喜欢聚社,也是种潮流。除了比较广泛的诗社、文社等,还有因书画、棋艺等某些兴趣而专门集社的,共同探讨交流技艺。
“正是。”江河自是点头答是,没有提半句吴三桂。
程氏道:“说起你这薪华社,昨晚许家的四公子却是来寻过你,可惜你却夜不归宿,没回来,让人白跑了一趟。”
江河点头道:“我知道,早上书砚回来时,福伯也有跟他提过。”
“那便好!”程氏点点头,又道:“对了,你三弟午后领了个同窗回来,说是也想加入你这诗社,正好还未走,你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