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龙把动物种苗分发给村民们后,心里始终像揣着一团火,对大家的养殖情况万分挂怀。他清楚,对于很多祖祖辈辈靠传统方式种地为生的村民来说,养殖这些来自神秘空间的优质动物,完全是个陌生又充满挑战的新鲜事儿,必然会遇到数不清的难题。所以,分发完种苗的第二天,他连口气都没歇,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
他第一站来到了张大爷家。张大爷正皱着眉头,眼神里满是焦虑,对着几只无精打采的小羊羔唉声叹气。看到王大龙来了,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招手:“大龙啊,你可算来了。你看这几只小羊羔,不吃东西,这可咋整啊?”那声音里满是焦急和无助。
王大龙二话没说,立刻蹲下来,眼睛紧紧盯着小羊羔,仔细观察它们的状态,还伸手轻轻地摸了摸它们的肚子,神情专注得仿佛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宝。随后,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大爷,您别着急。这小羊羔可能是刚换了环境,有点不适应。您得给它们准备点容易消化的草料,再加点温水。还有啊,这羊圈得保持干净卫生,不然容易生病。”
张大爷一边听,一边使劲点头,眼睛紧紧地盯着王大龙,生怕错过一个字。他还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快速地把王大龙说的要点记下来。那认真的模样,就像一个虔诚的学生在聆听老师的教诲。
王大龙又耐心地教张大爷怎么给小羊羔调配饲料,怎么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还亲自示范了一遍。张大爷就跟在后面,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嘴里还不时重复着王大龙的话,生怕自己记不住。临走的时候,王大龙还不忘叮嘱:“张大爷,要是后面还有啥问题,随时找我。”张大爷紧紧握着王大龙的手,感激地说:“大龙,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记着。”
从张大爷家出来,王大龙又来到了李婶家。李婶正在鸡舍前急得团团转,看到王大龙,就像看到了救星,赶紧迎上来:“大龙啊,你看看我这鸡,怎么老是打架呢?”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担忧和期待。
王大龙走进鸡舍,仔细地观察鸡的活动情况,查看鸡舍的环境和布局。他时而蹲下身子,时而站起身来,眼睛不停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看完后,他笑着说:“李婶,这鸡打架啊,可能是鸡舍空间有点小,它们活动不开。您可以适当扩大一下鸡舍的面积,再给它们多放点玩具,分散分散它们的注意力。还有,饲料的营养要均衡,不然它们也容易脾气暴躁。”
李婶听得全神贯注,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漏听一个字。她一边听,一边用手比划着,想象着扩大鸡舍的样子。王大龙接着给李婶详细讲解了养鸡的一些日常管理要点,比如定时喂食、定期清理鸡舍、注意通风等。李婶听得连连点头,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王大龙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最后,李婶拉着王大龙的手,真诚地说:“大龙,你讲得太明白了,我都记住了。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大龙每天都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村里的各个养殖户家中来回穿梭。不管是富裕的人家,还是贫困的农户,他都一视同仁,从不因为谁家条件好就多照顾,也不因为谁家条件差就敷衍了事。
有一次,村里的几户养牛户遇到了牛生病的情况,大家都慌了神,纷纷打电话给王大龙。王大龙接到电话后,连饭都顾不上吃,立刻赶到现场。他一家一家地查看病牛的情况,仔细诊断病因。对于每一户养牛户,他都耐心地讲解治疗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给牛喂药、护理。有的养牛户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王大龙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他们完全明白为止。
还有一次,村里有个平时比较调皮捣蛋的小伙子也参与了养殖。他对养殖技术不太上心,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王大龙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和他谈心,给他讲养殖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王大龙还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每天抽出时间来单独辅导他。在王大龙的悉心教导下,小伙子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认真学习养殖技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王大龙去军营任教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不过,让他欣慰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悉心指导,养殖户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养殖技术,村里的养殖工作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在他临行前的一天,他又一次来到村里转了转。看到张大爷家的小羊羔长得肥肥壮壮,活蹦乱跳;李婶家的鸡也下了不少蛋,在鸡舍里欢快地叫着,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张大爷拉着王大龙的手,眼里闪烁着泪花,感激地说:“大龙啊,多亏了你这段时间的帮忙,我们才能把这些牲畜养得这么好。你放心去军营,我们一定把养殖的事儿做好。”
李婶也在一旁说道:“是啊,大龙,你教会了我们这么多,我们都记在心里呢。等你回来,肯定能看到咱们村的养殖事业更上一层楼。”
王大龙看着这些热情的村民,眼眶有些湿润:“大爷、婶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咱们村的养殖肯定能越来越好。我在军营也会惦记着大家的,有啥问题随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