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奥特:赛罗家的小丫头 > 第36章 大汉的规划(3)

第36章 大汉的规划(3)(1 / 2)

在许都那庄严肃穆的皇宫内,赛沫岚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她神色认真,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见解:“第四条,建议陛下开科举制,废除察举制。”

“这察举制,实乃一条可能导致亡国灭种的政策。”

“此话何意?”刘协端坐在皇位之上,面容沉稳,不慌不忙地问道。

他目光专注地看着赛沫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观点的好奇与重视。

赛沫岚微微欠身,有条不紊地解释道:“察举制,乃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然而,这察举制的选人权,实则掌控在地方长官手中。”赛沫岚稍作停顿,环顾了一下四周,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她而后继续说道,“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

“如此种种,便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可以说,这察举制初衷虽好,但人心难测,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极易走样。”

刘协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官员选拔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赛沫岚所言的察举制弊端,似乎也确实存在于大汉如今的官场之中。

赛沫岚见状,接着说道:“而科举制,则是让朝廷直接选拔人才,这些人才皆由陛下来管理。”

“如此一来,也能让寒门学子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刘协听着赛沫岚对科举制的解释,眼前一亮,连忙点头说道,“请小岚姑娘继续讲下去。”

赛沫岚得到刘协的鼓励,更加坚定地说道:“科举制可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为皇帝和朝廷所用。”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

“而且,他们都是天子门生,绝大部分人自然会对皇帝陛下感激涕零,也不会怀有异心。”

“如此,既能为朝廷选拔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又能加强陛下对官员的掌控,巩固大汉的统治。”

刘协听完赛沫岚的详细阐述,心中对科举制已有了初步的认可。

但他也明白,一项制度的变革,牵扯甚广,必须谨慎行事。

于是,刘协说道:“小岚姑娘,此提议甚好。但科举制若要推行,还需仔细谋划,制定详细的章程。”

“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曹操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小岚姑娘所言有理。”

“察举制之弊,如今已显露无疑。”

“科举制若能推行得当,定能为大汉选拔出更多贤能之士!但正如陛下所说,需详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刘备也点头道:“臣赞同曹丞相所言。”

“科举制关乎国家未来,不可草率行事。”

“应先制定完善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等细则,方可试行。”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表示支持,认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晋升之路。

有的则心存疑虑,担心科举制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考试舞弊等,总之反对的也有但是却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接下来的内容,就由小荣来替我说。”

赛沫岚神色从容,缓缓站到一旁。

小荣见状,挺直了腰板,向前迈出一步,清了清嗓子说道:“接下来我想说的是,请陛下废除农税、提高商税。”

他的声音虽然年轻,却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

“提高商税和商人地位,同时对农民进行国家补贴。”

小荣话还未说完,一位名叫南木的官员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满脸的不以为然,甚至带着些许愤怒。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乃是贱籍,怎可提高商人地位?你是不是收了商人好处,来替他们讲话?”

南木言辞犀利,直指小荣的动机,一时间,朝堂上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小荣身上。

“这位大哥,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

小荣并不慌乱,他先对着南木微微一笑,而后转头看向刘协,见刘协微微点头示意,便继续有条不紊地说了下去。

“说到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钱是什么?”小荣目光扫视着朝堂众人,试图引起他们的思考。

“上古时代的人都是以物换物,其实现在的情况本质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以物换物变成了以钱换物而已。”

“但实际上两者本质并无不同。”小荣稍作停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便接着说道。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商人其实也做出了很多不可忽视的贡献。”

“就好比同样售卖的粟米,商人运来的多了,那么粟米的价格就会贬值。”

“如果运来的少了,价格就会涨价,所以商人具有平衡市场的作用。”

“为什么在乱世中食物比钱重要呢?”小荣抛出一个问题,不等众人回答,便自顾自地解释起来。

“因为食物是实打实能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而钱本质上是虚的……”

“如果朝廷大量铸钱,那么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毕竟市场上面的产品就那么多,大家都拿着钱去买,必然会导致钱贬值。”

“而商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保持市场经济平衡的关键作用。”

小荣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另外,商人交的税对于他们赚的钱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就拿糜家来说,他们家大业大,可交的那点税算什么呢?”小荣微微皱眉,表情严肃。

“在下的建议是,对于商人,赚得多就应该交得多,而那些小摊小贩,本身获利微薄,就没有必要收那么多税了。”

“如此一来,不出多久,国库便能积攒很多钱。”

小荣说完后,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都在消化他所说的内容,有的微微点头,似乎认同他的观点;有的则眉头紧皱,满脸的疑惑与不解。

刘协坐在皇位上,目光深邃,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税收政策的调整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对待。

这时,另一位官员李进站了出来,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小荣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废除农税,恐会影响国家根基。”

“农民乃国家之本,若不收农税,国家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

“再者,提高商人地位,改变自古以来的等级秩序,恐怕会引起社会动荡。”

小荣听后,耐心地回应道:“李大人,废除农税并不意味着国家财政就会匮乏。”

“提高商税,并且合理调整征税标准,从那些获利丰厚的大商人处增加税收,足以弥补废除农税带来的损失。”

“而且,对农民进行国家补贴,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至于提高商人地位,并非要颠覆等级秩序,而是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可,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又有官员提出质疑:“可商人重利轻义,若提高他们的地位,恐会导致社会风气更加逐利,道德沦丧。”

小荣连忙解释:“商人重利不假。”

“但只要朝廷加以引导,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行为,便可以让商业活动在合理的框架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