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那做鞋的婆婆双手递给姜淮:“姜大人!老身年纪大了,眼睛花了,针脚粗了些...大人别嫌弃。
您这几个月为了我们,四处奔忙,我看您的鞋都走烂了,...这双鞋...就送给大人吧!”老人说着,双手颤颤,声音都在发抖。
姜淮看了看,这婆婆他认得,是当初他亲自发过粥的老妇人,估计也是感念他的好。
姜淮双手接过布鞋,只见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少说也有上千针。
之后他将鞋拿在胸前,笑道,“婆婆的手艺,比京城的老师傅还要好!”
那老婆婆当即抹泪笑道,“大人不嫌弃,老身就满足了!”
之后是最后一个包袱。
很小,姜淮打开,竟是一件缝制粗糙的孩童百家衣。
姜淮一看,就看到当时铲雪的李大壮走过来。
只见李大壮上前解释道:“姜大人,这是各家各户凑的布头缝的。虽不成样子,却是乡亲们的心意。大人将来若有子嗣,穿上这衣服,定能平安长大。”
姜淮轻轻抚过那件小衣,五颜六色的补丁,每一块布片都代表着一户乡亲。
姜淮感念道,“承蒙诸位厚爱了,姜某...姜某...实在感激不尽!”
姜淮正说着,“大人!”一旁孙老汉突然跪了下来,“姜大人,您救了咱们五百多口人的性命!实乃青天大老爷,活菩萨啊!”
随着这一声喊,其余黑压压的人群如风吹麦浪般齐齐跪下。
姜淮慌忙上前搀扶:“各位乡亲,使不得!使不得!快请起!”他快步扶起孙老汉,转向众人:“都请起来!姜某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
“不管怎么说!在咱们心里,大人就是再生父母!”人群中有人高喊。
“对!就是咱们的再生父母!”
更多的人附和着,声音如潮水涌来。
姜淮深吸一口气,拱手向四方行礼:“诸位父老的心意,姜某铭记于心。
此番回京,定将洪州百姓的疾苦如实上奏,请朝廷继续赈济。这些礼品...”他顿了顿,“姜某会一件不落地带回京城,让圣上看看,洪州百姓多么淳朴善良!”
说完,百姓又是一阵感激。
之后,几个孩童不知从哪里拿来哨子,围着姜淮吹起来。
一个孩童给了姜淮一个,姜淮拿过来一看,是用冻坏的麦秆制作的。
他拿起吹了一下,声音清越。
之后更多孩童拿着自己的哨子,围着姜淮吹起来。
声音此起彼伏,很是欢喜热烈。
姜淮看着这些孩童生机勃勃的面孔,笑了笑,他仿佛已经看到次年洪州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物阜民丰之态。
时辰不早了。
姜淮再次向众人拱手,告别乡亲,之后转身登上马车。
马车缓缓启动,姜淮从车窗望出去,百姓们仍站在原地挥手,还有一些百姓追着马车跑。
姜淮摆手让他们回去,直到马车转过一个山坳,再也看不见送行的人群,姜淮才放下车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