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 第170章 宣城当年事 旁观者清

第170章 宣城当年事 旁观者清(1 / 2)

此时的主席台上,汤宾尹与曲应中、曾友陶等几位书院的山长都正坐在后面。

这也是江河原本为诗会评审所预留的位置,几位评审皆是徽州各书院的山长,都是颇有身份与名望之辈,自然是都安排在主席台上。

不过汤宾尹随着江流意外前来后,以汤宾尹远超各书院山长的身份与名望,江河自然是将其奉为上宾,也临时加入了评审席,为其多加了个座位。

其余的评审曲应中等人,对此自然是皆无异议,反而都让了汤宾尹坐上首,以其为评审的首席。

此时汤宾尹含笑抚须看着江河在前面的讲话,以及台下一众年轻学子们纷纷响应地,踊跃要加入这新创的薪华社,面上虽仍保持着平静,但心中却不禁涌起了波澜。

此子只是几句话间,就调动了台下众学子的热血与情绪。而且其薪华社得名的那“薪火相传,华夏永继”八字,也当真是志向高远,再以汉历纪年法明此志,更加显得雄心壮志,让人闻之敬佩。

甚至汤宾尹都从江河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几分影子,都有种领袖群伦的气质。他若没有几分本事,当年又如何能成为宣、昆二党的领袖。

只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风还是东林风。他当年既为宣、昆二党之首,又得神宗皇帝重用。

再加上他又爱提携后辈,传授时文技巧与科考经验,而得他提携者,将来高中,自然先天就打上了他宣党的印迹,由此自遭东林党之嫉,也阻了一部分东林党学子的科考仕途之路。

三年一次的每届会试,录取的进士人数有限。得他指点提携的学子高中,其他学子的份额自然就少了。

可惜,他终究是自幼家贫,出身太低,见识太少。没想到党争之烈,人心之恶,竟能到那种地步。

当年的宣城徐贞女之事,本是他一位族叔汤泰与这徐贞女有婚姻瓜葛之事,因而起了些纠纷。没想到最后却被人污言附会是他欲强娶那徐贞女为妾,竟而逼死徐贞女,让他百口莫辨。

再加上县中又有些无赖诸生挑动民意,以致激起民愤,让他连宣城都待不住了,不得已,只能连忙举家避往绍兴府。

他知道这背后定然有人指使,而且多半便是东林党,但可惜他一直没能拿到证据。

东林党的势力遍及朝野,又网罗了许多江南各地的读书人,掌控地方舆论,当真已是尾大不掉。

可惜,他当年却没想到如江河一般,仿宋时流传的汴京小报,也办一份报纸。若他能办,便可名为《宣城月报》。不过若真能回到那时,他可不及售卖了,就算是免费发放,也要发的人手一份,在报纸上道出徐贞女之事的实情,让所有人能清楚了解到事实真相。

果然还是年轻人有想法,他当年怎么就没想到这点。这报纸,才是影响与掌握舆情的无上利器。

汤宾尹为官多年,又曾执掌宣、昆二党,后又经历大起大落,如今的眼光、见识等,可谓更加老辣。

当下船之后,他看到当时的码头上,几乎人手一份《薪华月报》,而且许多人仍在争相购买。以及现在的这诗会现场,一众学子们也都对《薪华月报》十分追捧,自然是轻易就看出了这点。

其实不止是他,大部分人也都能看出这点。包括曲应中、曾友陶这几位各书院的山长,他们好几个都是直到诗会现场后,方才被发放了一份《薪华月报》。

而他们在匆匆看过《薪华月报》后,也都能看出这点来。如若这份报纸将来能刊行天下,传播的越来越广,那创办这份报纸的薪华社的言论与观点,想怕也能够影响到全天下的读书人。

而且不止是读书人,有江河所创的那标点符号,在报纸的所有文章上提前标好了句读,直接拉低了通读文章的门槛,让凡是蒙学识字者,基本都能看懂。那到时所能影响到的,便是几乎天下所有识字的普通百姓也会包括在内。

这等雄心,以及标点之利,也无外乎这薪华社敢在报纸上宣称要以此“开启民智”了。他日这份报纸若真能刊行天下,恐怕真有可能做到这点。

此时不止汤宾尹,包括曲应中、曾友陶等人,再看江河的目光,也都大为有异。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就算这小子他日未能科考得中,单凭这份《薪华月报》,就能让其在野也能影响到一部分朝政。

若真能掌握了舆情与民心,岂非可堪称是无冕之相。到时这江河笔杆子一动,是真能做到以笔为刀的。

若非还有些碍于身份,眼下的曲应中等人,甚至都忍不住想要加入这薪华社了。毕竟加入了薪华社,就有机会在这《薪华月报》上发表文章,就能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以此来影响许多看报的百姓。

就算是不发表什么个人观点,主张什么言论与思想,单是能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文章,也足以传播他们的名声,让他们更为扬名。

都是读书人,哪有几个不好名的。哪怕是许多清官,不贪财不好利,真正的两袖清风。可终归也不能免俗,还是希望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

“人生自古谁无心,留取丹心照汗青。”哪怕是写下这句诗的文天祥,不惧生死的大忠臣,也仍是爱惜名声,希望能青史留名的。

有些人不好权、不好利、不好色,但唯独好名。而大部分的读书人,这一点更是避免不了。

而一个人的名声,也是尤为重要的东西。就像眼下坐在上首的汤宣城,当年被人设计,名声被毁,官也就做不久了。

曲应中等人都是徽州人氏,与宣城乃是近邻。再加上他们年纪也都不小,甚至好几个都与汤宾尹年龄相仿,自是都听说过当年的徐贞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