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这...不可啊....您给他们了,那您怎么办?”
姜淮加重语气:“这是命令,先拿过去吧!”
“是!大人!”
终于次日暮色四合时,最后一根横梁终于架好。
姜淮站在灾民区中央,望着整齐排列的二十栋简易木屋,每栋门前都挂着编号木牌。
他特意让人在窗棂上雕了简单的祥云花纹。
总要有些生气!
“明日再多放些粮。”
姜淮对府衙的书吏道,“按我们拟的章程,老弱妇孺优先,每户按人头领。”
书吏小心翼翼地问:“要不要派衙役维持秩序?上次放粮踩死了好些人...”
“不必。”姜淮指向灾民营区入口新搭的棚子,“设十个登记点,每个点派两名识字的士兵。再找些妇人帮忙照看孩子。”
次日拂晓,营外已排起长龙。姜淮亲自检查每袋粮食,确认没有掺沙。
姜淮站在粥棚前。
很多人这几日都吃到了粥,一个个纷纷感动激动的不行。
如果不是姜淮将吴文焕抓住,找到粮食,她们还不知道有没有命熬过这个冬天。
此刻,一个老妇人递来破碗,姜淮从锅底捞起最稠的一勺,倒入她碗中。
“大娘,趁热吃。”
老妇人颤抖的手捧过碗,粟米粥的热气慢慢氤氲开。
“青天大老爷啊...”老人看着姜淮,混浊的眼里涌出泪。
“大娘,您不必如此。”姜淮拍了拍她手臂。
正在这时,队伍后面突然传来骚动。
“前方何事?”
姜淮抬头一看,看到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女娃被挤倒在地。
他连忙上前扶起,又拿过她的破陶罐,给她装了一些粥。
她母亲站在一旁,当即弯腰,对姜淮行了个大礼,之后哽咽得说不出话。
“好官,好官啊!”那女人道,眼里涌出泪。
“使不得!使不得!”姜淮连忙扶起那大娘。
为了怕有人冒领,姜淮给登记的灾民发了竹签。
示意他们每日可以拿这个竹签来领粥,领一个登记一个。
如果没有竹签就领不到,当然也不能抢别人的。
之后姜淮穿梭在各个登记点之间,查看领粥情况。
这时一个白发老者突然哆嗦着手,一下跪在姜淮面前。
“大人!大人.....”
“何事?”
姜淮一看那老者,形如枯枝,双臂,腿肚子都在打颤,他当即上前:“老丈,您领粥了吗?”
老者瑟缩着不敢抬头:“大人...小老儿的签被....被抢了...”
“什么?被抢了?”
姜淮当即神色一厉,“谁抢的?”
那老者看向队伍后面,姜淮一看,就看到一个汉子低下头,躲躲闪闪的样子。
姜淮眼神骤冷,转身喝道:“把西边第三个穿褐衣的汉子带过来!”
很快一个衙役把那人揪出队伍。
姜淮一看,那人怀里还揣着三根竹签。
姜淮当即道,“打断右手,赶出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