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篇《射雕英雄传》里的背景设定为了南宋年间,开篇就提到靖康之耻,让不少百姓也是感同身受,而且立即就能联想到眼下辽东的后金之患上。
因为这种影射现实,贴合了时下的背景,也是更加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想知道后续如何。
却没想到,看到后面,竟戛然而止,只留下了一句“欲知后事,且看下回”。
不少人看的欲罢不能,立即纷纷询问下回在何处,报亭售卖员们自是老神在在回答,下回便在下一期的报纸上。而得知下期报纸竟然要等到下月初十才出,中间要等整整一月,不少人都纷纷忍不住爆了粗口,催促这些报亭售卖员们要尽快出下一期《薪华月报》。
更有人忍不住询问这篇《射雕英雄传》的作者“黄山逸客”是谁,想要上门去催更。
对于这个问题,报亭售卖员们自然是不会回答。更别说这些报亭售卖员们,其实本身也大部分不知“黄山逸客”到底是谁。只能大概确定,应该是薪华十子中的某一人。
但具体是谁,他们这些底下人就不清楚了。有些售卖员本身好奇向上面询问,通常也得不到回答。
未能问出黄山逸客是谁,又不能立即得到下期的报纸,大部分人也都忍不住纷纷遗憾。
其中不少人在免费看完后,便即遗憾离去,又或跟身边的同伴探讨这份十分新奇的报纸。
但还有不少人在问过报纸的售价只有一分银子,发现远比他们原本预期的便宜后,便立即开始掏银子购买。反正只有一分银子,确实不贵。买回去还能够反复品读,尤其这张报纸上开头第一篇所介绍的那些标点符号及用法,对大部分人来说也很实用,值得收藏。
还有些人则是完全冲着那篇《射雕英雄传》,想从第一回便开始收藏,打算要集齐所有连载的这部小说内容。
报纸一分银子的售价确实不贵,甚至称得上便宜,许多普通百姓也消费的起。故而大部分免费试阅过报纸的人,都愿意慷慨解囊,愿意购买收藏。
这种大同小异的场景,也纷纷在徽州府城与体宁县城两地的各处报亭中上演着。每一处报亭,都已经开始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会。
甚至还有些聪明的摆摊小贩,灵机一动,开始把摊子移到了报亭旁边,也捎带卖出去了几样货物。
有一个便有第二个,就算有些人想不到,也会有样学样。在各处报亭安放后不久,不少报亭附近居然开始摊贩云集,人烟绸密起来。
休宁县城中也还罢了,大部分普通百姓其实并没听说过府城的汪园诗会与江河等人新成立的薪华社。
但府城的百姓们则大多有听闻,并且江河没去参加诗会,便拔得头筹的传闻,眼下徽州城的大街小巷中也有些流传出来的消息。
所以此时《薪华月报》上关于江河如何未出席诗会,便拔得头筹的内幕,也是吸引了不少百姓购买阅读。
走街串巷售卖的那些报童们,府城中的报童明显比休宁城中卖的更好。因为不少府城的百姓最近已经有听说过关于此事的传闻,所以现在听闻有详细记载的当日始末与内幕,便有不少人纷纷对此好奇,购买一看。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徽州城中本地,以及从其他各地聚集而来,准备参加今日鲍园诗会的文人学士们,不少也开始出发上路,打算提前些时间赶到鲍园。
这些前来参加诗会的人,自然早已听说过江河之名。所以有恰好遇到报童或报亭售卖点的,得知他们售卖的是《薪华月报》,而这《薪华月服》正是江河的薪华社所出。大部分还不及细看,便立即纷纷解囊购买。
这些读书人们大部分都有些身家,比普通百姓有钱。对于每份报纸一分银子的售价,更是全不在意。有的稍微一看后,立即发现了其中亮点,大感兴趣的同时,更是往往一次性就购买十张、二十张。
还有人甚至直接就把报童挎包里的报纸全部买走,更有甚者,还有买空整间报亭里存货的。
在鲍园的薪华诗会还未正式开始前,不少前来参加诗会的读书人手中,便已经是各有一份《薪华月报》在手。
“卖报,卖报,看江家二公子如何人未去汪园诗会,却获得诗会头名内幕……”
休宁县城中,沈练正带着几名锦衣卫手下押着辆囚车赶路。车中关押之人名叫汪文年,乃是汪文言的堂弟。
这个汪文年在他们这一代堂兄弟中排行第六,却是与那个汪七还是亲兄弟。汪文年却是早年入赘到了休宁县的一个富户之家,沈练是通过审问走访后得知此事,故而昨日亲自带人赶来休宁捉拿汪文年。
他们昨晚便已成功捉到汪文年,这也是他们这次所捉拿的关于汪文言亲族中的最后一人。
汪文言的亲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徽州府城,还有些则散居在乡下,唯有这个汪文年因为入赘到了休宁,所以便也从府城迁居而来。
捉到这个汪文年,再赶回府城,集合了所有抓捕到的汪文言亲族后,他们今日便可以出发上路,回京覆命。
此时沈练正是带队押送着汪文年返回府城,忽然听到附近一个报童的叫卖之声,沈练不由立即好奇地被吸引,向那报童望去。
自那晚之后,他自然也早有寻人打听过关于江河的消息。目前已是知道江河出身于歙县五大徽商家族中的江家,乃江家的二公子,而且前些日才刚在结束不久的汪园诗会上一举夺魁,是时下徽州城中颇为有名的一个人物,听说与知道江河的,颇为不少。
沈练不仅打听到了江河的具体情况,甚至连那日江河在汪园诗会上夺魁的那两首诗也都打听到了,还自己抄录了一遍收藏。